当美好来临时,你怎能随便错过。就如在这满山红叶的晚秋怎能错过青
四川青川:全域旅游催生县域经济新支点
中国经济新闻网讯:(记者魏开明 唐平■周洪攀 王维)生态旅游强县,在全域旅游和特色旅游上做“文章”,使旅游产业形成新的经济支撑点、增长点。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四川青川离这个目标是越来越近了。2013年,在该县精心打造的“一心两线四片十景区”的全域生态旅游开发总体格局中,接纳游客达251.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1.3 亿元,占该县GDP总量的11%;与此同时,与旅游相关的产业也显示出勃勃生机,旅游招商10家,投资额达20亿元;各类农特产品生产迅猛,销售额达13.9亿元。
“依托不可多得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是拉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广元市委常委、青川县委书记向此德说。
行在青川
5月1日,小长假。记者一行驱车从成都沿成 (都)绵(阳)广(元)高速公路一路前行,从一个叫金子山的小镇进入青川境内,一出收费站,就见旁边的停车场上,停满了来自四川省内各地的轿车、越野车。灿烂的阳光下,数不清的人们正头戴太阳帽、身背旅行包,三三两两地行走在宽阔的大道上。
“青川空气好、风景好,还是一路安步当车、观山望景安逸。”一位老者拍拍记者的车门,兴致勃勃地说。
这是个很不错的建议。于是记者在作记录者的同时,又作了一回旅行者。
青川处处是佳景。碧绿的山峦、澄澈的河流与宽阔的大道、星落棋布的农家小屋,以及沿公路建设一新的城镇融为一体,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构成如画卷般的风景图。而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青溪古镇、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白龙湖风景区等人文自然景观则成为风景图上最耀眼的明珠。人在画中行,感受到的是阵阵轻松与惬意。
据了解,处于长江上游的5.12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县青川,是国家生态功能区,在实施国家《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2011—2015年)的进程中,该县扬长避短,以保护生态为前提,紧紧围绕建设“生态产品基地县、生态旅游强县、生态文明示范县”三大目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特色旅游。截止2013年底,先后打造了包括东河口地震遗址、唐家河风景区、青溪古镇在内的3个4A级旅游景区,阴平村、枣树村、大沟等10个集休闲、餐饮、观赏为一体的旅游村庄,与此同时,农家休闲屋、动态旅游精品线路也得到大规模的开发。
“短短3年,青川旅游业便得到快速发展,全域旅游、特色旅游名符其实,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少有的。”青川旅游局长马君明自豪地对记者说。
“旅游引擎,使相关产业不发展都难”
5月3日,青川县城乔庄镇东桥头一家不大的土特产经营店铺里,挤满了一群分别来自成都、绵阳等地的游客。短短十余分钟,货架上的蜂蜜、茶叶、野山珍、橄榄油、核桃等商品几乎被购买一空。
“青川风景好,可以大饱眼福,留得住、带得走的,却是青川的土特产。”店铺女老板邓建英对记者说。据她介绍,春节后至今不到半年时间,货架上的商品经常在进货当天就所剩无几,购买者大多是外地游客。至于收入呢,她笑着顾左右而言它。
销售仅仅是一条增收渠道,旅游业的强势崛起,极大的刺激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一个例子是,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年仅二十来岁的大学生赵海伶回到原籍青川,于2010年成立了海伶山珍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以电子商务的模式对外销售青川农特产品,不但解决了29名大学生就业,还成立了农村合作社,组织起400多名留守妇女从事名特产品的种植、加工、生产。“除产品本身的价值收入,上个月工资就发了100多万元。”赵海伶对记者说,仅她一个网店,去年经营额就达1200多万元。
来自青川旅游局的数据表明,3年时间里,通过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农户为主体、独特的地理气候为条件、市场需求为指导的模式,在原有的基础上,青川的油橄榄增加3万亩,达到8万亩;茶叶增加8万亩,达到20万亩;蜂蜜增加150吨,达到273吨……呈现财政增收,企业增效,农户受益的“三赢”局面。一个以旅游业为龙头,各项产业良性互动、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正在青川形成。
“旅游是个新引擎,使相关产业不发展都难。”马君明说。他表示,下一步目标是在开发旅游精品、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管理水平上下功夫。
中国经济新闻网讯:(记者魏开明 唐平■周洪攀 王维)生态旅游强县,在全域旅游和特色旅游上做“文章”,使旅游产业形成新的经济支撑点、增长点。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四川青川离这个目标是越来越近了。2013年,在该县精心打造的“一心两线四片十景区”的全域生态旅游开发总体格局中,接纳游客达251.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1.3 亿元,占该县GDP总量的11%;与此同时,与旅游相关的产业也显示出勃勃生机,旅游招商10家,投资额达20亿元;各类农特产品生产迅猛,销售额达13.9亿元。
“依托不可多得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是拉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广元市委常委、青川县委书记向此德说。
行在青川
5月1日,小长假。记者一行驱车从成都沿成 (都)绵(阳)广(元)高速公路一路前行,从一个叫金子山的小镇进入青川境内,一出收费站,就见旁边的停车场上,停满了来自四川省内各地的轿车、越野车。灿烂的阳光下,数不清的人们正头戴太阳帽、身背旅行包,三三两两地行走在宽阔的大道上。
“青川空气好、风景好,还是一路安步当车、观山望景安逸。”一位老者拍拍记者的车门,兴致勃勃地说。
这是个很不错的建议。于是记者在作记录者的同时,又作了一回旅行者。
青川处处是佳景。碧绿的山峦、澄澈的河流与宽阔的大道、星落棋布的农家小屋,以及沿公路建设一新的城镇融为一体,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构成如画卷般的风景图。而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青溪古镇、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白龙湖风景区等人文自然景观则成为风景图上最耀眼的明珠。人在画中行,感受到的是阵阵轻松与惬意。
据了解,处于长江上游的5.12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县青川,是国家生态功能区,在实施国家《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2011—2015年)的进程中,该县扬长避短,以保护生态为前提,紧紧围绕建设“生态产品基地县、生态旅游强县、生态文明示范县”三大目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特色旅游。截止2013年底,先后打造了包括东河口地震遗址、唐家河风景区、青溪古镇在内的3个4A级旅游景区,阴平村、枣树村、大沟等10个集休闲、餐饮、观赏为一体的旅游村庄,与此同时,农家休闲屋、动态旅游精品线路也得到大规模的开发。
“短短3年,青川旅游业便得到快速发展,全域旅游、特色旅游名符其实,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少有的。”青川旅游局长马君明自豪地对记者说。
“旅游引擎,使相关产业不发展都难”
5月3日,青川县城乔庄镇东桥头一家不大的土特产经营店铺里,挤满了一群分别来自成都、绵阳等地的游客。短短十余分钟,货架上的蜂蜜、茶叶、野山珍、橄榄油、核桃等商品几乎被购买一空。
“青川风景好,可以大饱眼福,留得住、带得走的,却是青川的土特产。”店铺女老板邓建英对记者说。据她介绍,春节后至今不到半年时间,货架上的商品经常在进货当天就所剩无几,购买者大多是外地游客。至于收入呢,她笑着顾左右而言它。
销售仅仅是一条增收渠道,旅游业的强势崛起,极大的刺激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一个例子是,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年仅二十来岁的大学生赵海伶回到原籍青川,于2010年成立了海伶山珍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以电子商务的模式对外销售青川农特产品,不但解决了29名大学生就业,还成立了农村合作社,组织起400多名留守妇女从事名特产品的种植、加工、生产。“除产品本身的价值收入,上个月工资就发了100多万元。”赵海伶对记者说,仅她一个网店,去年经营额就达1200多万元。
来自青川旅游局的数据表明,3年时间里,通过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农户为主体、独特的地理气候为条件、市场需求为指导的模式,在原有的基础上,青川的油橄榄增加3万亩,达到8万亩;茶叶增加8万亩,达到20万亩;蜂蜜增加150吨,达到273吨……呈现财政增收,企业增效,农户受益的“三赢”局面。一个以旅游业为龙头,各项产业良性互动、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正在青川形成。
“旅游是个新引擎,使相关产业不发展都难。”马君明说。他表示,下一步目标是在开发旅游精品、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管理水平上下功夫。
中国经济新闻网讯:(记者魏开明 唐平■周洪攀 王维)生态旅游强县,在全域旅游和特色旅游上做“文章”,使旅游产业形成新的经济支撑点、增长点。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四川青川离这个目标是越来越近了。2013年,在该县精心打造的“一心两线四片十景区”的全域生态旅游开发总体格局中,接纳游客达251.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1.3 亿元,占该县GDP总量的11%;与此同时,与旅游相关的产业也显示出勃勃生机,旅游招商10家,投资额达20亿元;各类农特产品生产迅猛,销售额达13.9亿元。
“依托不可多得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是拉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广元市委常委、青川县委书记向此德说。
行在青川
5月1日,小长假。记者一行驱车从成都沿成 (都)绵(阳)广(元)高速公路一路前行,从一个叫金子山的小镇进入青川境内,一出收费站,就见旁边的停车场上,停满了来自四川省内各地的轿车、越野车。灿烂的阳光下,数不清的人们正头戴太阳帽、身背旅行包,三三两两地行走在宽阔的大道上。
“青川空气好、风景好,还是一路安步当车、观山望景安逸。”一位老者拍拍记者的车门,兴致勃勃地说。
这是个很不错的建议。于是记者在作记录者的同时,又作了一回旅行者。
青川处处是佳景。碧绿的山峦、澄澈的河流与宽阔的大道、星落棋布的农家小屋,以及沿公路建设一新的城镇融为一体,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构成如画卷般的风景图。而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青溪古镇、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白龙湖风景区等人文自然景观则成为风景图上最耀眼的明珠。人在画中行,感受到的是阵阵轻松与惬意。
据了解,处于长江上游的5.12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县青川,是国家生态功能区,在实施国家《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2011—2015年)的进程中,该县扬长避短,以保护生态为前提,紧紧围绕建设“生态产品基地县、生态旅游强县、生态文明示范县”三大目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特色旅游。截止2013年底,先后打造了包括东河口地震遗址、唐家河风景区、青溪古镇在内的3个4A级旅游景区,阴平村、枣树村、大沟等10个集休闲、餐饮、观赏为一体的旅游村庄,与此同时,农家休闲屋、动态旅游精品线路也得到大规模的开发。
“短短3年,青川旅游业便得到快速发展,全域旅游、特色旅游名符其实,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少有的。”青川旅游局长马君明自豪地对记者说。
“旅游引擎,使相关产业不发展都难”
5月3日,青川县城乔庄镇东桥头一家不大的土特产经营店铺里,挤满了一群分别来自成都、绵阳等地的游客。短短十余分钟,货架上的蜂蜜、茶叶、野山珍、橄榄油、核桃等商品几乎被购买一空。
“青川风景好,可以大饱眼福,留得住、带得走的,却是青川的土特产。”店铺女老板邓建英对记者说。据她介绍,春节后至今不到半年时间,货架上的商品经常在进货当天就所剩无几,购买者大多是外地游客。至于收入呢,她笑着顾左右而言它。
销售仅仅是一条增收渠道,旅游业的强势崛起,极大的刺激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一个例子是,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年仅二十来岁的大学生赵海伶回到原籍青川,于2010年成立了海伶山珍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以电子商务的模式对外销售青川农特产品,不但解决了29名大学生就业,还成立了农村合作社,组织起400多名留守妇女从事名特产品的种植、加工、生产。“除产品本身的价值收入,上个月工资就发了100多万元。”赵海伶对记者说,仅她一个网店,去年经营额就达1200多万元。
来自青川旅游局的数据表明,3年时间里,通过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农户为主体、独特的地理气候为条件、市场需求为指导的模式,在原有的基础上,青川的油橄榄增加3万亩,达到8万亩;茶叶增加8万亩,达到20万亩;蜂蜜增加150吨,达到273吨……呈现财政增收,企业增效,农户受益的“三赢”局面。一个以旅游业为龙头,各项产业良性互动、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正在青川形成。
“旅游是个新引擎,使相关产业不发展都难。”马君明说。他表示,下一步目标是在开发旅游精品、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管理水平上下功夫。
中国经济新闻网讯:(记者魏开明 唐平■周洪攀 王维)生态旅游强县,在全域旅游和特色旅游上做“文章”,使旅游产业形成新的经济支撑点、增长点。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四川青川离这个目标是越来越近了。2013年,在该县精心打造的“一心两线四片十景区”的全域生态旅游开发总体格局中,接纳游客达251.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1.3 亿元,占该县GDP总量的11%;与此同时,与旅游相关的产业也显示出勃勃生机,旅游招商10家,投资额达20亿元;各类农特产品生产迅猛,销售额达13.9亿元。
“依托不可多得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是拉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广元市委常委、青川县委书记向此德说。
行在青川
5月1日,小长假。记者一行驱车从成都沿成 (都)绵(阳)广(元)高速公路一路前行,从一个叫金子山的小镇进入青川境内,一出收费站,就见旁边的停车场上,停满了来自四川省内各地的轿车、越野车。灿烂的阳光下,数不清的人们正头戴太阳帽、身背旅行包,三三两两地行走在宽阔的大道上。
“青川空气好、风景好,还是一路安步当车、观山望景安逸。”一位老者拍拍记者的车门,兴致勃勃地说。
这是个很不错的建议。于是记者在作记录者的同时,又作了一回旅行者。
青川处处是佳景。碧绿的山峦、澄澈的河流与宽阔的大道、星落棋布的农家小屋,以及沿公路建设一新的城镇融为一体,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构成如画卷般的风景图。而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青溪古镇、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白龙湖风景区等人文自然景观则成为风景图上最耀眼的明珠。人在画中行,感受到的是阵阵轻松与惬意。
据了解,处于长江上游的5.12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县青川,是国家生态功能区,在实施国家《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2011—2015年)的进程中,该县扬长避短,以保护生态为前提,紧紧围绕建设“生态产品基地县、生态旅游强县、生态文明示范县”三大目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特色旅游。截止2013年底,先后打造了包括东河口地震遗址、唐家河风景区、青溪古镇在内的3个4A级旅游景区,阴平村、枣树村、大沟等10个集休闲、餐饮、观赏为一体的旅游村庄,与此同时,农家休闲屋、动态旅游精品线路也得到大规模的开发。
“短短3年,青川旅游业便得到快速发展,全域旅游、特色旅游名符其实,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少有的。”青川旅游局长马君明自豪地对记者说。
“旅游引擎,使相关产业不发展都难”
5月3日,青川县城乔庄镇东桥头一家不大的土特产经营店铺里,挤满了一群分别来自成都、绵阳等地的游客。短短十余分钟,货架上的蜂蜜、茶叶、野山珍、橄榄油、核桃等商品几乎被购买一空。
“青川风景好,可以大饱眼福,留得住、带得走的,却是青川的土特产。”店铺女老板邓建英对记者说。据她介绍,春节后至今不到半年时间,货架上的商品经常在进货当天就所剩无几,购买者大多是外地游客。至于收入呢,她笑着顾左右而言它。
销售仅仅是一条增收渠道,旅游业的强势崛起,极大的刺激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一个例子是,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年仅二十来岁的大学生赵海伶回到原籍青川,于2010年成立了海伶山珍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以电子商务的模式对外销售青川农特产品,不但解决了29名大学生就业,还成立了农村合作社,组织起400多名留守妇女从事名特产品的种植、加工、生产。“除产品本身的价值收入,上个月工资就发了100多万元。”赵海伶对记者说,仅她一个网店,去年经营额就达1200多万元。
来自青川旅游局的数据表明,3年时间里,通过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农户为主体、独特的地理气候为条件、市场需求为指导的模式,在原有的基础上,青川的油橄榄增加3万亩,达到8万亩;茶叶增加8万亩,达到20万亩;蜂蜜增加150吨,达到273吨……呈现财政增收,企业增效,农户受益的“三赢”局面。一个以旅游业为龙头,各项产业良性互动、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正在青川形成。
“旅游是个新引擎,使相关产业不发展都难。”马君明说。他表示,下一步目标是在开发旅游精品、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管理水平上下功夫。
中国经济新闻网讯:(记者魏开明 唐平■周洪攀 王维)生态旅游强县,在全域旅游和特色旅游上做“文章”,使旅游产业形成新的经济支撑点、增长点。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四川青川离这个目标是越来越近了。2013年,在该县精心打造的“一心两线四片十景区”的全域生态旅游开发总体格局中,接纳游客达251.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1.3 亿元,占该县GDP总量的11%;与此同时,与旅游相关的产业也显示出勃勃生机,旅游招商10家,投资额达20亿元;各类农特产品生产迅猛,销售额达13.9亿元。
“依托不可多得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是拉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广元市委常委、青川县委书记向此德说。
行在青川
5月1日,小长假。记者一行驱车从成都沿成 (都)绵(阳)广(元)高速公路一路前行,从一个叫金子山的小镇进入青川境内,一出收费站,就见旁边的停车场上,停满了来自四川省内各地的轿车、越野车。灿烂的阳光下,数不清的人们正头戴太阳帽、身背旅行包,三三两两地行走在宽阔的大道上。
“青川空气好、风景好,还是一路安步当车、观山望景安逸。”一位老者拍拍记者的车门,兴致勃勃地说。
这是个很不错的建议。于是记者在作记录者的同时,又作了一回旅行者。
青川处处是佳景。碧绿的山峦、澄澈的河流与宽阔的大道、星落棋布的农家小屋,以及沿公路建设一新的城镇融为一体,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构成如画卷般的风景图。而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青溪古镇、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白龙湖风景区等人文自然景观则成为风景图上最耀眼的明珠。人在画中行,感受到的是阵阵轻松与惬意。
据了解,处于长江上游的5.12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县青川,是国家生态功能区,在实施国家《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2011—2015年)的进程中,该县扬长避短,以保护生态为前提,紧紧围绕建设“生态产品基地县、生态旅游强县、生态文明示范县”三大目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特色旅游。截止2013年底,先后打造了包括东河口地震遗址、唐家河风景区、青溪古镇在内的3个4A级旅游景区,阴平村、枣树村、大沟等10个集休闲、餐饮、观赏为一体的旅游村庄,与此同时,农家休闲屋、动态旅游精品线路也得到大规模的开发。
“短短3年,青川旅游业便得到快速发展,全域旅游、特色旅游名符其实,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少有的。”青川旅游局长马君明自豪地对记者说。
“旅游引擎,使相关产业不发展都难”
5月3日,青川县城乔庄镇东桥头一家不大的土特产经营店铺里,挤满了一群分别来自成都、绵阳等地的游客。短短十余分钟,货架上的蜂蜜、茶叶、野山珍、橄榄油、核桃等商品几乎被购买一空。
“青川风景好,可以大饱眼福,留得住、带得走的,却是青川的土特产。”店铺女老板邓建英对记者说。据她介绍,春节后至今不到半年时间,货架上的商品经常在进货当天就所剩无几,购买者大多是外地游客。至于收入呢,她笑着顾左右而言它。
销售仅仅是一条增收渠道,旅游业的强势崛起,极大的刺激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一个例子是,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年仅二十来岁的大学生赵海伶回到原籍青川,于2010年成立了海伶山珍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以电子商务的模式对外销售青川农特产品,不但解决了29名大学生就业,还成立了农村合作社,组织起400多名留守妇女从事名特产品的种植、加工、生产。“除产品本身的价值收入,上个月工资就发了100多万元。”赵海伶对记者说,仅她一个网店,去年经营额就达1200多万元。
来自青川旅游局的数据表明,3年时间里,通过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农户为主体、独特的地理气候为条件、市场需求为指导的模式,在原有的基础上,青川的油橄榄增加3万亩,达到8万亩;茶叶增加8万亩,达到20万亩;蜂蜜增加150吨,达到273吨……呈现财政增收,企业增效,农户受益的“三赢”局面。一个以旅游业为龙头,各项产业良性互动、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正在青川形成。
“旅游是个新引擎,使相关产业不发展都难。”马君明说。他表示,下一步目标是在开发旅游精品、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管理水平上下功夫。
中国经济新闻网讯:(记者魏开明 唐平■周洪攀 王维)生态旅游强县,在全域旅游和特色旅游上做“文章”,使旅游产业形成新的经济支撑点、增长点。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四川青川离这个目标是越来越近了。2013年,在该县精心打造的“一心两线四片十景区”的全域生态旅游开发总体格局中,接纳游客达251.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1.3 亿元,占该县GDP总量的11%;与此同时,与旅游相关的产业也显示出勃勃生机,旅游招商10家,投资额达20亿元;各类农特产品生产迅猛,销售额达13.9亿元。
“依托不可多得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是拉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广元市委常委、青川县委书记向此德说。
行在青川
5月1日,小长假。记者一行驱车从成都沿成 (都)绵(阳)广(元)高速公路一路前行,从一个叫金子山的小镇进入青川境内,一出收费站,就见旁边的停车场上,停满了来自四川省内各地的轿车、越野车。灿烂的阳光下,数不清的人们正头戴太阳帽、身背旅行包,三三两两地行走在宽阔的大道上。
“青川空气好、风景好,还是一路安步当车、观山望景安逸。”一位老者拍拍记者的车门,兴致勃勃地说。
这是个很不错的建议。于是记者在作记录者的同时,又作了一回旅行者。
青川处处是佳景。碧绿的山峦、澄澈的河流与宽阔的大道、星落棋布的农家小屋,以及沿公路建设一新的城镇融为一体,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构成如画卷般的风景图。而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青溪古镇、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白龙湖风景区等人文自然景观则成为风景图上最耀眼的明珠。人在画中行,感受到的是阵阵轻松与惬意。
据了解,处于长江上游的5.12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县青川,是国家生态功能区,在实施国家《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2011—2015年)的进程中,该县扬长避短,以保护生态为前提,紧紧围绕建设“生态产品基地县、生态旅游强县、生态文明示范县”三大目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特色旅游。截止2013年底,先后打造了包括东河口地震遗址、唐家河风景区、青溪古镇在内的3个4A级旅游景区,阴平村、枣树村、大沟等10个集休闲、餐饮、观赏为一体的旅游村庄,与此同时,农家休闲屋、动态旅游精品线路也得到大规模的开发。
“短短3年,青川旅游业便得到快速发展,全域旅游、特色旅游名符其实,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少有的。”青川旅游局长马君明自豪地对记者说。
“旅游引擎,使相关产业不发展都难”
5月3日,青川县城乔庄镇东桥头一家不大的土特产经营店铺里,挤满了一群分别来自成都、绵阳等地的游客。短短十余分钟,货架上的蜂蜜、茶叶、野山珍、橄榄油、核桃等商品几乎被购买一空。
“青川风景好,可以大饱眼福,留得住、带得走的,却是青川的土特产。”店铺女老板邓建英对记者说。据她介绍,春节后至今不到半年时间,货架上的商品经常在进货当天就所剩无几,购买者大多是外地游客。至于收入呢,她笑着顾左右而言它。
销售仅仅是一条增收渠道,旅游业的强势崛起,极大的刺激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一个例子是,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年仅二十来岁的大学生赵海伶回到原籍青川,于2010年成立了海伶山珍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以电子商务的模式对外销售青川农特产品,不但解决了29名大学生就业,还成立了农村合作社,组织起400多名留守妇女从事名特产品的种植、加工、生产。“除产品本身的价值收入,上个月工资就发了100多万元。”赵海伶对记者说,仅她一个网店,去年经营额就达1200多万元。
来自青川旅游局的数据表明,3年时间里,通过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农户为主体、独特的地理气候为条件、市场需求为指导的模式,在原有的基础上,青川的油橄榄增加3万亩,达到8万亩;茶叶增加8万亩,达到20万亩;蜂蜜增加150吨,达到273吨……呈现财政增收,企业增效,农户受益的“三赢”局面。一个以旅游业为龙头,各项产业良性互动、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正在青川形成。
“旅游是个新引擎,使相关产业不发展都难。”马君明说。他表示,下一步目标是在开发旅游精品、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管理水平上下功夫。
中国经济新闻网讯:(记者魏开明 唐平■周洪攀 王维)生态旅游强县,在全域旅游和特色旅游上做“文章”,使旅游产业形成新的经济支撑点、增长点。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四川青川离这个目标是越来越近了。2013年,在该县精心打造的“一心两线四片十景区”的全域生态旅游开发总体格局中,接纳游客达251.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1.3 亿元,占该县GDP总量的11%;与此同时,与旅游相关的产业也显示出勃勃生机,旅游招商10家,投资额达20亿元;各类农特产品生产迅猛,销售额达13.9亿元。
“依托不可多得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是拉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广元市委常委、青川县委书记向此德说。
行在青川
5月1日,小长假。记者一行驱车从成都沿成 (都)绵(阳)广(元)高速公路一路前行,从一个叫金子山的小镇进入青川境内,一出收费站,就见旁边的停车场上,停满了来自四川省内各地的轿车、越野车。灿烂的阳光下,数不清的人们正头戴太阳帽、身背旅行包,三三两两地行走在宽阔的大道上。
“青川空气好、风景好,还是一路安步当车、观山望景安逸。”一位老者拍拍记者的车门,兴致勃勃地说。
这是个很不错的建议。于是记者在作记录者的同时,又作了一回旅行者。
青川处处是佳景。碧绿的山峦、澄澈的河流与宽阔的大道、星落棋布的农家小屋,以及沿公路建设一新的城镇融为一体,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构成如画卷般的风景图。而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青溪古镇、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白龙湖风景区等人文自然景观则成为风景图上最耀眼的明珠。人在画中行,感受到的是阵阵轻松与惬意。
据了解,处于长江上游的5.12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县青川,是国家生态功能区,在实施国家《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2011—2015年)的进程中,该县扬长避短,以保护生态为前提,紧紧围绕建设“生态产品基地县、生态旅游强县、生态文明示范县”三大目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特色旅游。截止2013年底,先后打造了包括东河口地震遗址、唐家河风景区、青溪古镇在内的3个4A级旅游景区,阴平村、枣树村、大沟等10个集休闲、餐饮、观赏为一体的旅游村庄,与此同时,农家休闲屋、动态旅游精品线路也得到大规模的开发。
“短短3年,青川旅游业便得到快速发展,全域旅游、特色旅游名符其实,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少有的。”青川旅游局长马君明自豪地对记者说。
“旅游引擎,使相关产业不发展都难”
5月3日,青川县城乔庄镇东桥头一家不大的土特产经营店铺里,挤满了一群分别来自成都、绵阳等地的游客。短短十余分钟,货架上的蜂蜜、茶叶、野山珍、橄榄油、核桃等商品几乎被购买一空。
“青川风景好,可以大饱眼福,留得住、带得走的,却是青川的土特产。”店铺女老板邓建英对记者说。据她介绍,春节后至今不到半年时间,货架上的商品经常在进货当天就所剩无几,购买者大多是外地游客。至于收入呢,她笑着顾左右而言它。
销售仅仅是一条增收渠道,旅游业的强势崛起,极大的刺激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一个例子是,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年仅二十来岁的大学生赵海伶回到原籍青川,于2010年成立了海伶山珍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以电子商务的模式对外销售青川农特产品,不但解决了29名大学生就业,还成立了农村合作社,组织起400多名留守妇女从事名特产品的种植、加工、生产。“除产品本身的价值收入,上个月工资就发了100多万元。”赵海伶对记者说,仅她一个网店,去年经营额就达1200多万元。
来自青川旅游局的数据表明,3年时间里,通过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农户为主体、独特的地理气候为条件、市场需求为指导的模式,在原有的基础上,青川的油橄榄增加3万亩,达到8万亩;茶叶增加8万亩,达到20万亩;蜂蜜增加150吨,达到273吨……呈现财政增收,企业增效,农户受益的“三赢”局面。一个以旅游业为龙头,各项产业良性互动、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正在青川形成。
“旅游是个新引擎,使相关产业不发展都难。”马君明说。他表示,下一步目标是在开发旅游精品、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管理水平上下功夫。
中国经济新闻网讯:(记者魏开明 唐平■周洪攀 王维)生态旅游强县,在全域旅游和特色旅游上做“文章”,使旅游产业形成新的经济支撑点、增长点。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四川青川离这个目标是越来越近了。2013年,在该县精心打造的“一心两线四片十景区”的全域生态旅游开发总体格局中,接纳游客达251.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1.3 亿元,占该县GDP总量的11%;与此同时,与旅游相关的产业也显示出勃勃生机,旅游招商10家,投资额达20亿元;各类农特产品生产迅猛,销售额达13.9亿元。
“依托不可多得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是拉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广元市委常委、青川县委书记向此德说。
行在青川
5月1日,小长假。记者一行驱车从成都沿成 (都)绵(阳)广(元)高速公路一路前行,从一个叫金子山的小镇进入青川境内,一出收费站,就见旁边的停车场上,停满了来自四川省内各地的轿车、越野车。灿烂的阳光下,数不清的人们正头戴太阳帽、身背旅行包,三三两两地行走在宽阔的大道上。
“青川空气好、风景好,还是一路安步当车、观山望景安逸。”一位老者拍拍记者的车门,兴致勃勃地说。
这是个很不错的建议。于是记者在作记录者的同时,又作了一回旅行者。
青川处处是佳景。碧绿的山峦、澄澈的河流与宽阔的大道、星落棋布的农家小屋,以及沿公路建设一新的城镇融为一体,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构成如画卷般的风景图。而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青溪古镇、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白龙湖风景区等人文自然景观则成为风景图上最耀眼的明珠。人在画中行,感受到的是阵阵轻松与惬意。
据了解,处于长江上游的5.12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县青川,是国家生态功能区,在实施国家《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2011—2015年)的进程中,该县扬长避短,以保护生态为前提,紧紧围绕建设“生态产品基地县、生态旅游强县、生态文明示范县”三大目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特色旅游。截止2013年底,先后打造了包括东河口地震遗址、唐家河风景区、青溪古镇在内的3个4A级旅游景区,阴平村、枣树村、大沟等10个集休闲、餐饮、观赏为一体的旅游村庄,与此同时,农家休闲屋、动态旅游精品线路也得到大规模的开发。
“短短3年,青川旅游业便得到快速发展,全域旅游、特色旅游名符其实,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少有的。”青川旅游局长马君明自豪地对记者说。
“旅游引擎,使相关产业不发展都难”
5月3日,青川县城乔庄镇东桥头一家不大的土特产经营店铺里,挤满了一群分别来自成都、绵阳等地的游客。短短十余分钟,货架上的蜂蜜、茶叶、野山珍、橄榄油、核桃等商品几乎被购买一空。
“青川风景好,可以大饱眼福,留得住、带得走的,却是青川的土特产。”店铺女老板邓建英对记者说。据她介绍,春节后至今不到半年时间,货架上的商品经常在进货当天就所剩无几,购买者大多是外地游客。至于收入呢,她笑着顾左右而言它。
销售仅仅是一条增收渠道,旅游业的强势崛起,极大的刺激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一个例子是,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年仅二十来岁的大学生赵海伶回到原籍青川,于2010年成立了海伶山珍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以电子商务的模式对外销售青川农特产品,不但解决了29名大学生就业,还成立了农村合作社,组织起400多名留守妇女从事名特产品的种植、加工、生产。“除产品本身的价值收入,上个月工资就发了100多万元。”赵海伶对记者说,仅她一个网店,去年经营额就达1200多万元。
来自青川旅游局的数据表明,3年时间里,通过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农户为主体、独特的地理气候为条件、市场需求为指导的模式,在原有的基础上,青川的油橄榄增加3万亩,达到8万亩;茶叶增加8万亩,达到20万亩;蜂蜜增加150吨,达到273吨……呈现财政增收,企业增效,农户受益的“三赢”局面。一个以旅游业为龙头,各项产业良性互动、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正在青川形成。
“旅游是个新引擎,使相关产业不发展都难。”马君明说。他表示,下一步目标是在开发旅游精品、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管理水平上下功夫。
中国经济新闻网讯:(记者魏开明 唐平■周洪攀 王维)生态旅游强县,在全域旅游和特色旅游上做“文章”,使旅游产业形成新的经济支撑点、增长点。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四川青川离这个目标是越来越近了。2013年,在该县精心打造的“一心两线四片十景区”的全域生态旅游开发总体格局中,接纳游客达251.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1.3 亿元,占该县GDP总量的11%;与此同时,与旅游相关的产业也显示出勃勃生机,旅游招商10家,投资额达20亿元;各类农特产品生产迅猛,销售额达13.9亿元。
“依托不可多得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是拉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广元市委常委、青川县委书记向此德说。
行在青川
5月1日,小长假。记者一行驱车从成都沿成 (都)绵(阳)广(元)高速公路一路前行,从一个叫金子山的小镇进入青川境内,一出收费站,就见旁边的停车场上,停满了来自四川省内各地的轿车、越野车。灿烂的阳光下,数不清的人们正头戴太阳帽、身背旅行包,三三两两地行走在宽阔的大道上。
“青川空气好、风景好,还是一路安步当车、观山望景安逸。”一位老者拍拍记者的车门,兴致勃勃地说。
这是个很不错的建议。于是记者在作记录者的同时,又作了一回旅行者。
青川处处是佳景。碧绿的山峦、澄澈的河流与宽阔的大道、星落棋布的农家小屋,以及沿公路建设一新的城镇融为一体,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构成如画卷般的风景图。而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青溪古镇、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白龙湖风景区等人文自然景观则成为风景图上最耀眼的明珠。人在画中行,感受到的是阵阵轻松与惬意。
据了解,处于长江上游的5.12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县青川,是国家生态功能区,在实施国家《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2011—2015年)的进程中,该县扬长避短,以保护生态为前提,紧紧围绕建设“生态产品基地县、生态旅游强县、生态文明示范县”三大目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特色旅游。截止2013年底,先后打造了包括东河口地震遗址、唐家河风景区、青溪古镇在内的3个4A级旅游景区,阴平村、枣树村、大沟等10个集休闲、餐饮、观赏为一体的旅游村庄,与此同时,农家休闲屋、动态旅游精品线路也得到大规模的开发。
“短短3年,青川旅游业便得到快速发展,全域旅游、特色旅游名符其实,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少有的。”青川旅游局长马君明自豪地对记者说。
“旅游引擎,使相关产业不发展都难”
5月3日,青川县城乔庄镇东桥头一家不大的土特产经营店铺里,挤满了一群分别来自成都、绵阳等地的游客。短短十余分钟,货架上的蜂蜜、茶叶、野山珍、橄榄油、核桃等商品几乎被购买一空。
“青川风景好,可以大饱眼福,留得住、带得走的,却是青川的土特产。”店铺女老板邓建英对记者说。据她介绍,春节后至今不到半年时间,货架上的商品经常在进货当天就所剩无几,购买者大多是外地游客。至于收入呢,她笑着顾左右而言它。
销售仅仅是一条增收渠道,旅游业的强势崛起,极大的刺激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一个例子是,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年仅二十来岁的大学生赵海伶回到原籍青川,于2010年成立了海伶山珍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以电子商务的模式对外销售青川农特产品,不但解决了29名大学生就业,还成立了农村合作社,组织起400多名留守妇女从事名特产品的种植、加工、生产。“除产品本身的价值收入,上个月工资就发了100多万元。”赵海伶对记者说,仅她一个网店,去年经营额就达1200多万元。
来自青川旅游局的数据表明,3年时间里,通过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农户为主体、独特的地理气候为条件、市场需求为指导的模式,在原有的基础上,青川的油橄榄增加3万亩,达到8万亩;茶叶增加8万亩,达到20万亩;蜂蜜增加150吨,达到273吨……呈现财政增收,企业增效,农户受益的“三赢”局面。一个以旅游业为龙头,各项产业良性互动、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正在青川形成。
“旅游是个新引擎,使相关产业不发展都难。”马君明说。他表示,下一步目标是在开发旅游精品、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管理水平上下功夫。
中国经济新闻网讯:(记者魏开明 唐平■周洪攀 王维)生态旅游强县,在全域旅游和特色旅游上做“文章”,使旅游产业形成新的经济支撑点、增长点。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四川青川离这个目标是越来越近了。2013年,在该县精心打造的“一心两线四片十景区”的全域生态旅游开发总体格局中,接纳游客达251.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1.3 亿元,占该县GDP总量的11%;与此同时,与旅游相关的产业也显示出勃勃生机,旅游招商10家,投资额达20亿元;各类农特产品生产迅猛,销售额达13.9亿元。
“依托不可多得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是拉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广元市委常委、青川县委书记向此德说。
行在青川
5月1日,小长假。记者一行驱车从成都沿成 (都)绵(阳)广(元)高速公路一路前行,从一个叫金子山的小镇进入青川境内,一出收费站,就见旁边的停车场上,停满了来自四川省内各地的轿车、越野车。灿烂的阳光下,数不清的人们正头戴太阳帽、身背旅行包,三三两两地行走在宽阔的大道上。
“青川空气好、风景好,还是一路安步当车、观山望景安逸。”一位老者拍拍记者的车门,兴致勃勃地说。
这是个很不错的建议。于是记者在作记录者的同时,又作了一回旅行者。
青川处处是佳景。碧绿的山峦、澄澈的河流与宽阔的大道、星落棋布的农家小屋,以及沿公路建设一新的城镇融为一体,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构成如画卷般的风景图。而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青溪古镇、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白龙湖风景区等人文自然景观则成为风景图上最耀眼的明珠。人在画中行,感受到的是阵阵轻松与惬意。
据了解,处于长江上游的5.12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县青川,是国家生态功能区,在实施国家《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2011—2015年)的进程中,该县扬长避短,以保护生态为前提,紧紧围绕建设“生态产品基地县、生态旅游强县、生态文明示范县”三大目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特色旅游。截止2013年底,先后打造了包括东河口地震遗址、唐家河风景区、青溪古镇在内的3个4A级旅游景区,阴平村、枣树村、大沟等10个集休闲、餐饮、观赏为一体的旅游村庄,与此同时,农家休闲屋、动态旅游精品线路也得到大规模的开发。
“短短3年,青川旅游业便得到快速发展,全域旅游、特色旅游名符其实,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少有的。”青川旅游局长马君明自豪地对记者说。
“旅游引擎,使相关产业不发展都难”
5月3日,青川县城乔庄镇东桥头一家不大的土特产经营店铺里,挤满了一群分别来自成都、绵阳等地的游客。短短十余分钟,货架上的蜂蜜、茶叶、野山珍、橄榄油、核桃等商品几乎被购买一空。
“青川风景好,可以大饱眼福,留得住、带得走的,却是青川的土特产。”店铺女老板邓建英对记者说。据她介绍,春节后至今不到半年时间,货架上的商品经常在进货当天就所剩无几,购买者大多是外地游客。至于收入呢,她笑着顾左右而言它。
销售仅仅是一条增收渠道,旅游业的强势崛起,极大的刺激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一个例子是,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年仅二十来岁的大学生赵海伶回到原籍青川,于2010年成立了海伶山珍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以电子商务的模式对外销售青川农特产品,不但解决了29名大学生就业,还成立了农村合作社,组织起400多名留守妇女从事名特产品的种植、加工、生产。“除产品本身的价值收入,上个月工资就发了100多万元。”赵海伶对记者说,仅她一个网店,去年经营额就达1200多万元。
来自青川旅游局的数据表明,3年时间里,通过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农户为主体、独特的地理气候为条件、市场需求为指导的模式,在原有的基础上,青川的油橄榄增加3万亩,达到8万亩;茶叶增加8万亩,达到20万亩;蜂蜜增加150吨,达到273吨……呈现财政增收,企业增效,农户受益的“三赢”局面。一个以旅游业为龙头,各项产业良性互动、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正在青川形成。
“旅游是个新引擎,使相关产业不发展都难。”马君明说。他表示,下一步目标是在开发旅游精品、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管理水平上下功夫。
中国经济新闻网讯:(记者魏开明 唐平■周洪攀 王维)生态旅游强县,在全域旅游和特色旅游上做“文章”,使旅游产业形成新的经济支撑点、增长点。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四川青川离这个目标是越来越近了。2013年,在该县精心打造的“一心两线四片十景区”的全域生态旅游开发总体格局中,接纳游客达251.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1.3 亿元,占该县GDP总量的11%;与此同时,与旅游相关的产业也显示出勃勃生机,旅游招商10家,投资额达20亿元;各类农特产品生产迅猛,销售额达13.9亿元。
“依托不可多得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是拉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广元市委常委、青川县委书记向此德说。
行在青川
5月1日,小长假。记者一行驱车从成都沿成 (都)绵(阳)广(元)高速公路一路前行,从一个叫金子山的小镇进入青川境内,一出收费站,就见旁边的停车场上,停满了来自四川省内各地的轿车、越野车。灿烂的阳光下,数不清的人们正头戴太阳帽、身背旅行包,三三两两地行走在宽阔的大道上。
“青川空气好、风景好,还是一路安步当车、观山望景安逸。”一位老者拍拍记者的车门,兴致勃勃地说。
这是个很不错的建议。于是记者在作记录者的同时,又作了一回旅行者。
青川处处是佳景。碧绿的山峦、澄澈的河流与宽阔的大道、星落棋布的农家小屋,以及沿公路建设一新的城镇融为一体,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构成如画卷般的风景图。而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青溪古镇、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白龙湖风景区等人文自然景观则成为风景图上最耀眼的明珠。人在画中行,感受到的是阵阵轻松与惬意。
据了解,处于长江上游的5.12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县青川,是国家生态功能区,在实施国家《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2011—2015年)的进程中,该县扬长避短,以保护生态为前提,紧紧围绕建设“生态产品基地县、生态旅游强县、生态文明示范县”三大目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特色旅游。截止2013年底,先后打造了包括东河口地震遗址、唐家河风景区、青溪古镇在内的3个4A级旅游景区,阴平村、枣树村、大沟等10个集休闲、餐饮、观赏为一体的旅游村庄,与此同时,农家休闲屋、动态旅游精品线路也得到大规模的开发。
“短短3年,青川旅游业便得到快速发展,全域旅游、特色旅游名符其实,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少有的。”青川旅游局长马君明自豪地对记者说。
“旅游引擎,使相关产业不发展都难”
5月3日,青川县城乔庄镇东桥头一家不大的土特产经营店铺里,挤满了一群分别来自成都、绵阳等地的游客。短短十余分钟,货架上的蜂蜜、茶叶、野山珍、橄榄油、核桃等商品几乎被购买一空。
“青川风景好,可以大饱眼福,留得住、带得走的,却是青川的土特产。”店铺女老板邓建英对记者说。据她介绍,春节后至今不到半年时间,货架上的商品经常在进货当天就所剩无几,购买者大多是外地游客。至于收入呢,她笑着顾左右而言它。
销售仅仅是一条增收渠道,旅游业的强势崛起,极大的刺激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一个例子是,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年仅二十来岁的大学生赵海伶回到原籍青川,于2010年成立了海伶山珍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以电子商务的模式对外销售青川农特产品,不但解决了29名大学生就业,还成立了农村合作社,组织起400多名留守妇女从事名特产品的种植、加工、生产。“除产品本身的价值收入,上个月工资就发了100多万元。”赵海伶对记者说,仅她一个网店,去年经营额就达1200多万元。
来自青川旅游局的数据表明,3年时间里,通过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农户为主体、独特的地理气候为条件、市场需求为指导的模式,在原有的基础上,青川的油橄榄增加3万亩,达到8万亩;茶叶增加8万亩,达到20万亩;蜂蜜增加150吨,达到273吨……呈现财政增收,企业增效,农户受益的“三赢”局面。一个以旅游业为龙头,各项产业良性互动、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正在青川形成。
“旅游是个新引擎,使相关产业不发展都难。”马君明说。他表示,下一步目标是在开发旅游精品、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管理水平上下功夫。
中国经济新闻网讯:(记者魏开明 唐平■周洪攀 王维)生态旅游强县,在全域旅游和特色旅游上做“文章”,使旅游产业形成新的经济支撑点、增长点。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四川青川离这个目标是越来越近了。2013年,在该县精心打造的“一心两线四片十景区”的全域生态旅游开发总体格局中,接纳游客达251.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1.3 亿元,占该县GDP总量的11%;与此同时,与旅游相关的产业也显示出勃勃生机,旅游招商10家,投资额达20亿元;各类农特产品生产迅猛,销售额达13.9亿元。
“依托不可多得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是拉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广元市委常委、青川县委书记向此德说。
行在青川
5月1日,小长假。记者一行驱车从成都沿成 (都)绵(阳)广(元)高速公路一路前行,从一个叫金子山的小镇进入青川境内,一出收费站,就见旁边的停车场上,停满了来自四川省内各地的轿车、越野车。灿烂的阳光下,数不清的人们正头戴太阳帽、身背旅行包,三三两两地行走在宽阔的大道上。
“青川空气好、风景好,还是一路安步当车、观山望景安逸。”一位老者拍拍记者的车门,兴致勃勃地说。
这是个很不错的建议。于是记者在作记录者的同时,又作了一回旅行者。
青川处处是佳景。碧绿的山峦、澄澈的河流与宽阔的大道、星落棋布的农家小屋,以及沿公路建设一新的城镇融为一体,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构成如画卷般的风景图。而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青溪古镇、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白龙湖风景区等人文自然景观则成为风景图上最耀眼的明珠。人在画中行,感受到的是阵阵轻松与惬意。
据了解,处于长江上游的5.12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县青川,是国家生态功能区,在实施国家《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2011—2015年)的进程中,该县扬长避短,以保护生态为前提,紧紧围绕建设“生态产品基地县、生态旅游强县、生态文明示范县”三大目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特色旅游。截止2013年底,先后打造了包括东河口地震遗址、唐家河风景区、青溪古镇在内的3个4A级旅游景区,阴平村、枣树村、大沟等10个集休闲、餐饮、观赏为一体的旅游村庄,与此同时,农家休闲屋、动态旅游精品线路也得到大规模的开发。
“短短3年,青川旅游业便得到快速发展,全域旅游、特色旅游名符其实,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少有的。”青川旅游局长马君明自豪地对记者说。
“旅游引擎,使相关产业不发展都难”
5月3日,青川县城乔庄镇东桥头一家不大的土特产经营店铺里,挤满了一群分别来自成都、绵阳等地的游客。短短十余分钟,货架上的蜂蜜、茶叶、野山珍、橄榄油、核桃等商品几乎被购买一空。
“青川风景好,可以大饱眼福,留得住、带得走的,却是青川的土特产。”店铺女老板邓建英对记者说。据她介绍,春节后至今不到半年时间,货架上的商品经常在进货当天就所剩无几,购买者大多是外地游客。至于收入呢,她笑着顾左右而言它。
销售仅仅是一条增收渠道,旅游业的强势崛起,极大的刺激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一个例子是,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年仅二十来岁的大学生赵海伶回到原籍青川,于2010年成立了海伶山珍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以电子商务的模式对外销售青川农特产品,不但解决了29名大学生就业,还成立了农村合作社,组织起400多名留守妇女从事名特产品的种植、加工、生产。“除产品本身的价值收入,上个月工资就发了100多万元。”赵海伶对记者说,仅她一个网店,去年经营额就达1200多万元。
来自青川旅游局的数据表明,3年时间里,通过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农户为主体、独特的地理气候为条件、市场需求为指导的模式,在原有的基础上,青川的油橄榄增加3万亩,达到8万亩;茶叶增加8万亩,达到20万亩;蜂蜜增加150吨,达到273吨……呈现财政增收,企业增效,农户受益的“三赢”局面。一个以旅游业为龙头,各项产业良性互动、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正在青川形成。
“旅游是个新引擎,使相关产业不发展都难。”马君明说。他表示,下一步目标是在开发旅游精品、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管理水平上下功夫。
上一条:四川广元市2013年旅游发展大会9月23日在青川县召开
下一条:造势青川生态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