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青川
当前位置 > 首 页 > 生态青川 > 历史沿革

九年吕不韦铜戈 


      如果孤立地研究乔庄郝家坪木牍,还不足以解析青川历史,必须放眼青川,寻找跟郝家坪木牍相关的历史背景,才能使青川的历史背景更加丰满。

      沿乔庄河顺流而下40公里便是如今的白龙湖,宝珠寺水电站建成前称白龙江,一些古代典籍中称恒水或羌水。发源于川、甘边境的岷山北麓,海拔4078米,经甘肃省武都东南入四川,在广元昭化(古称葭萌)汇入嘉陵江。青川境内第一大河流, 为青川母亲河。元代以前,白龙江流域的主体民族一直是羌、氐、藏等少数民族。
      在这样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却屡屡出土战国、秦汉等汉族文化文物,所为何来?

     “吕不韦戟”的发现说明了这一切。
      1987年全国文物普查时,时任青川县文化局局长的冯耀与青川县文管所副馆长尹先德行走在营盘乡时,尹偶然发现营盘乡一家农户的割草刀很奇怪,只见这刀青铜质地,颜色如故,铭文纤细如发丝。冯耀眼睛一鼓,凭直觉这是一件线刻文物。经询问,主人说他们家老房子的土墙垮塌时发现了这把刀。果然,经专家鉴定为“吕不韦戟”,文物价值非凡。全国出土了四件,而有铭文的只有青川这一件。《人民日报》、 《四川日报》、 四川电视台、《文物》 杂志报道称:“极具学术研究价值”。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铜戈全长26.5援长16.8,胡长15正面刻“九年,相邦吕不韦造。蜀守金(或“宣”),东工守文,丞武,工极,成都”字样,共21字,背面铸文“蜀东宫”。
      经专家鉴定铸于公元前238年。埋没地下两千多年。这件文物的发现,提供了许许多多历史信息。
      铭文“九年相邦吕不韦造”。“相国” 即“相邦”,其官职略高于丞相。“秦王十年十月免相国吕不韦”。此戈铭文中的九年,应为秦王政九年,即公元前238年,为后人提供了详实年代。这是已知的秦蜀郡工室“东工”制造的最早的实物资料之一,也是至今保留有“成都”城名的有明确年代的最早实物标本之一。史籍关于蜀守这一职位在战国时期就设立了,见于文献中的先秦蜀守多为张仪、李冰,而“金()” 这位蜀守却鲜见于文献,因而“守金()”,填补了先秦蜀守一职及金(“宣")其人在文献记载上的空白。
      “东工守文”说明此件戈为秦时成都的东工作坊造。 与已发现的有“蜀西工”的青铜器相比较,说明当时在成都制造兵器的作坊就不止一处了。“丞”是工师之下的一级官吏,工师的副手称丞,“武”, 在此也该是名。“工极”:工,是工匠,极,就是制造这件戈的工匠之名。
      “成都”为铜戈置用的地名。当年这件文物发现后,成都市修改了市志,将“成都”一名的起源提前了一百多年。

       秦国兵器分为中央督造和地方督造两大系统。国都所制造的兵器上款识多在中央官吏监造后,直接刻上工师某、承某、工某等;地方官作坊制造的兵器上款识多在纪年后刻在地方官吏(郡守)监造。而九年吕不韦戈上既有中央官吏监造,又有地方官吏蜀守的铭文,这在战国兵器中是罕见的,为研究秦兵器上刻铭的格式又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看铜戈本身,历经2300年仍然锋利无比,光可照人,古人冶炼和防锈技术达到了如此高的地步,简直难以想象。
       青川文物大部分来源于白龙江沿岸的古墓发掘。1995年至1996年,因建国家重点能源工程宝珠寺水电站,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牵头,绵阳市、广元市文管所参加,国家拨专款对库区地下文物进行抢救性发掘。今白水关南靠都家坝(已被白龙湖水淹没)一侧的大斜坡上,有成片的战国墓、汉墓。为抢救宝珠寺电站淹没区文物,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发掘,清理七十余座战国墓,几乎所有墓中均有兵器。
       原青川县文化局局长冯耀当时也在发掘现场。据他介绍,此次发掘,不但有成片的战国墓葬,还有成群的汉代墓葬和隋、唐、宋、元、明、清墓葬,出土文物1000多件。而战国、秦汉、隋唐墓葬均位于白龙江北岸,而白龙江南岸只有寡妇沟发掘了两座宋墓和大量的明清墓葬,连一座唐代墓葬都没有发现。

旅游咨询电话:0839-7203935旅游投诉电话:0839-7203965旅游救援电话:0839-7201158
首 页 | 青川简介 | 地理位置 | 电子地图 | 联系方式 | 咨询留言 | 游客须知 |未来接待量 |
关注微信
Android APP
IOS APP
×

登录

×

注册

  1. 用 户 名:必填
  2. 密      码:必填
  3. 确认密码:必填
  4. 手机号码:必填
  5. 验 证 码:必填
  6. 看不清,换一张
  7. 已注册?